6.6_慈大教授帶領高中生 感受迷人的科學


「白蟻有很多種,他們分工很細,像這一隻是soldier,兵蟻,他是沒有翅膀的。…..」桌上散放著英文論文,四位女同學正埋首在尋找關於白蟻的文獻資料,這裡是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的討論室,但進行討論的是慈大附中高二同學們,慈大附中自然與科技實驗班每星期五固定到慈大進行專題研究,大學教授開放式討論,讓學生們大開眼界,而許多實驗設備更是高中沒有的。

慈中自然與科技實驗班高一上學期「科學思維」由慈大葉綠舒老師和生科系以及分遺系老師輪流上課,高一下起由同學自由分組,可選擇留在學校,慈濟大學或是慈濟醫院進行專題研究,多數的同學都選擇到慈濟大學。陳冠云、李智晴、莊敏宜、張菫芸她們跟著林明德老師進行白蟻的專題研究,拿出老師交給他們回去養的「原鼻白蟻」,同學們表示以前只會覺得白蟻很可怕,因為下雨前很多白蟻飛來飛去,經過這一學期的研究,才知道原來白蟻有很多種,也不是全部吃木頭的,而因為地球上有白蟻,很多原本無法分解的東西才能被分解,這都是因為白蟻腸內的有纖毛蟲作用,…..有時候是實驗課,有時候則是必須進行討論,莊敏宜同學表示,跟大學老師上課最大的不同是學會如何統整資料,雖然查英文報告很苦悶,但可以看到很多高中生物課本不知道的知識。
在張新侯老師實驗室裡,有兩組同學正在進行專題研究,一組試著找出幫助植物加快生長的物質,另一組則是想要找到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我們發現世界上很多其他同年齡的高中生,已經試著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問題了。」慈中權嘉同學說,因此權嘉和同組的同學討論後覺得塑膠萬年不化,如果能找出可以快速分解塑膠(PLA)的細菌,對地球幫助將很大,他們從學校的回收場、生態池、汙水處理裡附近的土壤帶回實驗室來培養出細菌,在張新侯實驗室連德昇博士的協助下,找出幾種放射菌,研究他們分解塑膠的可能。
專注地看著顯微鏡,吳席君和另外兩位同學在陳俊堯老師實驗室裡正在進行固氮菌的培養和觀察,熱愛生物科學的吳席君表示,固氮菌可以幫助土壤肥沃,像是綠肥大花咸豐草就可以跟固氮菌好好生存,陳俊堯老師會花很多時間問問題,和他們討論,這些都是高中上課沒有的經驗,她還可以在這裡學到很多實驗方法,能夠親自操作無菌室實驗台甚至是培養細菌,都讓吳席君很開心。
慈大與慈大附中合作的這堂課自104學年開始延續到現在,由當時的生命科學院張新侯院長促成,張新侯教授表示,第一年的課程是在假日進行的,包括生科系和分遺系許多老師本著培育花蓮科學人才的熱忱,犧牲假日來學校帶高中生,高中生物課有固定的教材,但在大學上課,同學們是跨領域的學習,也可以利用比較長的時間來討論和實驗,在沒有升學壓力下,真正感受到科學迷人之處。
慈大附中表示,與高中「背對答案就有分數」的學習方式很不一樣的,和慈大合作的課程訓練同學發現問題和尋找答案,台下坐著隨時準備「電」同學的大學教授,教授與學校老師們也發現經過科學思維「被電」的同學們,上其他課程時比較會問問題,甚至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與立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