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慈懿會精進研習共探「孩子我該如何愛你?」


慈濟大學人文處8月15日在慈濟基金會東區聯絡處舉辦109年度慈誠懿德會暑期精進研習課程,來自全台各地六百名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共同參與此次研習

,研習課程邀請德宸師父主講「大哉教育 善哉造福」;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分享「迢迢教育路」;一路陪著慈大成長的林勝勝師姊分享「慈誠懿德使命與承擔」。透過分享與交流,增進慈懿會彼此間的認識,並凝聚未來班級營經營之共識與默契,共同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旅程。

在「大哉教育 善哉造福」課程中,德宸師父說,四大志業都不能脫離法。有好的教育體系之外,教育也在言行之間,慈誠爸爸懿德媽媽的陪伴,對孩子影響很深。因此德宸師父特別整理證嚴上人晨語開示內容,和所有學員分享。德宸師父進一步說,疫情這段期間,上人仍然非常忙碌。經常與各地連線到晚上六點多,接著要繼續準備隔日晨語內容,像喜見菩薩一樣用願力燃燒自己,化為無量智慧,都是希望能為所有弟子及眾生多所安穩。「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為說是經故,忍此諸難事。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德宸師父以《法華經》〈勸持品〉這段經文說明,上人身體雖孱弱,為眾生做慈濟的意志堅定。並以此鼓勵所有慈懿爸媽,要用心薰法,因為法是心的良藥,用心聽,還要用心將法化在日常生活中。

在「慈誠懿德使命與承擔」的課程中,資深志工林勝勝表示,在慈大二十多年日子陪伴孩子的日子過得很快。想起當初對上人的一個承諾,一路以來毫無保留,將慈大慈懿會視為第二生命。「不得不面對生命自然法則,擔憂慈懿會怎麼辦?」林勝勝說,二十多年過去,人會老,有病痛,只有傳承,才能使命必達。

去年(2019)十二月,踩空樓梯的意外,讓林勝勝跌了一大跤,當下她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心想:「我可能要往生了。」到了醫院急診室,做完檢查等待結果的時間,林勝勝對著圍在病床旁的四、五位慈大慈懿會幹部說:「如果我走了,你們一定要合心協力。」四、五位牽起手,點頭答應。這一幕讓今年新承擔慈大慈懿會窗口的高秀敏看在眼裡,好難過。「我看見一個身體急需休息的老人,躺在病床上還要為傳承擔憂,真的心很痛。」高秀敏勇敢接起棒子,這也是慈大慈懿會窗口三十年來的首次傳承。高秀敏誠心期待,陪伴孩子並不是有空才來,而是生命的承諾,我的責任該做什麼事,一天都不放鬆。「我慈大,我榮耀。」高秀敏說,這不是口號,而是願力。

對慈濟大學特別有感情的慈濟基金會編纂處主任洪素貞,她是第一屆的懿德姊姊,從護專到慈濟大學,在慈濟大學當了十六年的主祕。她認為教育這條路很長,初生的喜悅,很難不斷地複製,到底有什麼能夠不斷不斷地堅持?最重要的就是法,就是一條道路。不光是為孩子鋪一條未來的路,也是替自己鋪一條生生世世的路。慈濟懿德爸爸、媽媽伴演的角色是什麼?洪主任認為應以上人法水直接的告知他們教育他,疼愛非寵愛,千萬不要被帶著走,以媽媽的愛心去教別人的孩子,應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孩子,自然就會有耐心和慈悲的愛。洪素貞請各位不輕言退休,孩子雖没有血肉關係,但有心靈的交會。課堂最後,不忘邀請大家一起來走這條迢迢教育路。

年輕有抱負的劉怡均校長,去年八月接任慈濟大學第十任校長,除了延續優秀傳統外,持續推動校務成長,讓109年慈濟大學招生、教學、研究各方面,都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劉校長表示,慈大以精緻教學、強化招收、提升學術研究、國際化的友善校園、優化師資、精實行政為校務推動目標,而一個大學要辦得好,最重要的因素是經費、教學跟研究。為了開拓國際視野,培養跨領域人才,除了既有的學科系外,慈大今年新設立了國際服務產業管理學士學程、數位媒體學位學程、科技法律跨領域等課程,還跟美國安德魯大學簽MBA聯合課程,邀請來自奧地利、美國等國內外優秀師資強化教學。
在知心相契的課程中,懿德爸爸、媽媽,分別以分享或小組討論方式進行,有的規劃何時去家訪、路線,同時也分享孩子的情況,有打工的、有家境清寒的、有獨立思考能力強的,透過小組共同分享討論,大家一起想方設法來幫助孩子,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

第一次擔任懿德媽媽的張蕙芬,在美國時因孩子讀慈濟人文學校,成為愛心媽媽,與教育結緣。多年前在美國時,曾經和美國的志工,一起回來臺灣研究懿德制度,她表示:「這次因緣參加懿德媽媽,受到很多師姊的鼓勵。相信上人說的,用心陪伴孩子,當發願要承接懿德媽媽開始,我自己對自己,許下願一定不厭其煩,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

慈濟大學人文處主任劉議鍾表示,愛孩子,應以孩子的個人特質、喜好,認識學生的需求、優點、潛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同時放下身段和孩子互動。愛無他,關懷傾聽而己,慈同媽媽(志工吳佳霖)覺得教育非常重要,要浸潤、關懷、陪伴、傾聽孩子,非常重要。劉議鍾補充,要慢慢地以法水滴在孩子的身上,不要太快,別讓子喘不過氣,才能進入孩子的心。成為教育成功的領導者的重點,需要有價值性、認知性、自願性。價值性是傳遞正向的過程,在設計活動時是非常重要地;認知性,必需具備知識上的真,不是我們說了算;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點,是要讓學生有一個自願性的自由意願參加活動。現為人文處教育文化組代理組長,也是校友的陳健聰,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和孩子成為好朋友、自然相處的四大重點,一如何接近我?透過經驗和生活分享,讓孩子更了解懿德爸爸、媽媽,不熟時勿問孩子的私生活。二、如何當朋友?透過遊戲過程,互動合作,有認同可快速變好友。三如何讓我信任?應多尊重,增進信任感。四、如何提升我能力?透過多觀察,了解孩子的需求,給建議或提供解決的方式。

慈誠爸爸及懿德媽媽是學生慧命的啟蒙者,拋開得失,以清淨無染心對待孩子,提供成熟、豐富的人生經驗,幫助孩子發展健全的人格,教育學生扮好人生每個階段的角色。人文處劉議鍾主任鼓勵爸爸、媽媽們以永不退休的精神,把它當終身志業,永不畢業的態度與慈大共成長,讓孩子認為有爸爸媽媽真好,陪伴慈大的孩子一起成長。(撰文者:黃愛惠、陳清香、林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