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專題講座】_孫德珊教授分享「如何從骨髓驅動更多造血幹細胞到周邊血_」

撰文/照片:孫德珊、醫學院

為整合慈濟教育及醫療志業研究資源,推動校院研究合作,開發校院有潛力的研究能量,醫學院希望透過邀請相關系所教師加入,結合校院教師及醫師,並進行校院研究分享;此次專題講座採實體、線上同步辦理,讓更多師生及志業體同仁可異地多方連線,雖無法親臨現場亦能共同參與。

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孫德珊教授表示,本研究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與白血球生長因子(G-CSF)引起的造血幹細胞(HSC)驅動的相關性。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期間共招募了309位幹細胞捐贈者,並根據其BMI分為四組:體重不足(BMI<18.5kg/m2,n=10)、正常(18.5kg/m2≤BMI<25kg/m2 ,n =156)、超重(25kg/m2≦BMI<30kg/m2,n=102)和肥胖(BMI≧30kg/m2,n=41)。參與者被給予五劑G-CSF,並根據給藥後周邊血中CD34+細胞的數量,分為良好的驅動者(CD34≥180/L,n=15)和差的驅動者(CD34≤25/L,n=14),並通過 ProcartaPlex免疫測定法檢查來自良好和差的驅動者的血漿中促炎細胞因子的水平。結果發現,BMI與G-CSF引起的HSC驅動高度相關。與差的驅動者相比,良好的驅動者表現出更高的BMI和促炎細胞因子[干擾素γ(IFN-γ)、白細胞介素-22(IL-22)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本研究表明,BMI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與G-CSF引起的 HSC 驅動呈正相關。

另外,也發現在人類和小鼠中,給予G-CSF注射後血漿中可溶性P-選擇素(soluble P-selectin)的量顯著增加。此外,G-CSF注射在P-選擇素基因剔除小鼠中驅動較少的造血幹細胞至週邊血中,這表示P-選擇素對於 G-CSF引起的造血幹細胞驅動至關重要。更引人注目的是,注射來自野生型小鼠的血小板和 G-CSF 可以改善 P-選擇素基因剔除小鼠的造血幹細胞驅動缺陷。此外,在小鼠中直接注射可溶性 P-選擇素足以將造血幹細胞從骨髓驅動到週邊血中。總結以上,我們發現 BMI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與G-CSF引起的 HSC 驅動呈正相關,且可溶性P-選擇素做為G-CSF的下游因子,足以將造血幹細胞從骨髓驅動到週邊血中。希望這些結果可以幫助開發優化方法,協助差的驅動者從骨髓驅動更多造血幹細胞到周邊血。

孫德珊教授在演講中,感謝所有研究的參與者,並描述其職責及貢獻;慈濟大學醫學院定期辦理校內外專家學者專題講座,期望藉由交流分享與知識傳遞,讓教師激盪出更多研究創新,蓄積更多教學能量,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能力,以提升學院研究效益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