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_小地方大格局,慈濟大學創立合作社


香醇的豆漿、圓胖的芭蕉、新鮮的雞蛋,小小的架上擺放著商品,視野所及的存貨不多,就連僅剩的一盒雞蛋,也貼著訂購人的標籤。這裡是慈濟大學的食在永續消費合作社

,致力為花蓮地方小農提供友善、公平的販售通路。「互通有無,是這裡的特色。」合作社員兼慈大體育中心主任黃森芳老師表示,他來店裡察看自家種的木瓜銷售狀況,平常除了來看水果有沒有賣出去,還會多帶幾瓶醬油回家。
合作社外貼著雞蛋認購傳單,雞蛋來自花蓮縣萬榮鄉的紅葉村,萬榮鄉被國發會列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正面臨人口流失問題。這個人口僅六千三百多人的鄉鎮,和面積僅有萬榮1/55的羅東有著差不多的人口數,不僅如此,老年人口占9.13%,屬於高齡化社會。
萬榮鄉超過九成是原住民,聚集賽德克族長者的紅葉村,許多過著獨居生活,缺乏人際互動的環境下,甚至有人罹患心理疾病,每兩至三個月要到醫療機構追蹤病情。紅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榮輝,便推行養雞計畫,讓老人養20隻蛋雞,藉由養育動物所產生的情感交流,排解孤單的心理。合作社負責人、食在永續計畫主持人邱奕儒近一步解釋,許多老年人小時候都幫家裡養過雞,所以比起其他動物,更能產生療癒效果。
這樣非典型的生產模式,便由合作社收購販售,一顆蛋賣12元,老人家賺8元,運輸業者賺2元,合作社賺2元。部落長者一天約160元的收入,足夠他們每天買到足量均衡的食材,且能因擁有經濟能力而獲得成就感。平時處理雞蛋的清洗和包裝,都在林榮輝家進行,大家邊工作邊聊天,原本互不往來的人們,因此維繫起關係,心理狀況也逐漸好轉。合作社的銷售通路,為沒落地方創造經濟收入,聯絡在地情感,帶來新的生機。
合作社只是計畫的一環,大學也開設相關課程,販售農產品之餘,也將學生帶入農業現場。與紅葉村相配合的課程「創意農村大作戰」,自兩年前開設,108學期有16名修課學生,他們帶著部落學童進入紅葉村,觀察蛋雞的飼養狀況,將捕捉到的寄生蟲拍照紀錄,再由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指導生物知識,使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部落小學,利用環境優勢與大學的輔助,培養部落學童對自然的興趣。
食在永續計畫自106年推行至今,目標是建立對生產方、環境以及消費者永續的經濟模式。邱奕儒認為,地方凋敝的原因在於大財團壓低成本,以低價策略佔有市場,使小型生產者無法競爭;然而,近年主管機關對於「發展」的想法過於片面,讓大品牌進駐地方,資金外流到大集團手中,使地方經濟體無法凝聚,進而阻礙發展。合作社的有機米來自青農團體「花蓮伍GO農」,他們在花蓮壽豐鄉租地,種植稻米、黑糯米、玉米等作物;其中一位成員呂琬婷分享,最大的瓶頸就是產量不穩定,導致沒有固定的銷售通路配合,使市場無法擴大。
對此,合作社接收許多主流通路「不想賣」的商品,給予小型生產者加入市場的機會,目前規模雖然不大,但合作社給予地方小產業重要的前景。邱奕儒表示各方面都還在摸索,自9月開幕至今,平日由學生排班收銀、點貨,也有教職人員協助記帳,目前累積86位社員,每人平均一個月消費近千元,社員也會帶自家種的農產品來賣。訪談到此時,店裡突然湧入到慈濟大學參加活動的阿姨們,將整盤青綠的芭蕉一掃而空,他們在返回西部前想帶些新鮮的水果。
未來合作社會將社員從大學擴充到醫院體系,計畫利用大數據分析社員的消費習慣,提供資訊給農民,擬定耕種策略。計畫成員江允智說明,農業的風險很高,不只天災妨礙收成,產量過剩也會導致價格下跌,所以根據實際狀況做風險評估,施行計畫耕作,能使農民避免賠本的慘況,進而改善收入。
計劃的教學團隊在設計課程時採上學期知識教學,使學生在進入農業現場時,能夠具備充足的背景知識,下學期才地方實作。雖然計畫利用課程,培養學生投入地方、解決問題,但江允智表示,僅有三成的學生會在下學期繼續參與實作課程,這也反應了地方創生的困境──年輕人不願意留鄉發展。
地方產業是創生的動力,帶來工作機會與產值,然而,創生不僅是大企業的進駐,更在於對當地居民的照顧,為他們帶來經濟收入。合作社只是復甦地方的開端,強調所有勞動與付出都該獲得應有的報酬與機會,提倡友善環境與生產者的消費模式,才能使「小地方」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