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中的佛教思想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日前邀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黃柏棋教授進行兩個場次的學術演講。

黃柏棋老師是哈佛大學梵語與印度研究博士,曾任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台灣印度學學會會長,國內第一位遠赴印度拉賈斯坦邦耆那教國際學院(Jain Vishva Bharati)學習梵語與耆那教的華人,研究範圍包括印度宗教、梵文與巴利文文學、早期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與社會等。對於印度宗教思想的演變,有很豐富的體悟與見解,乃研究初期佛教、中世印度教發展及其與佛教互動的知名學者。
「從觀自在之興起在看佛教與印度教之交涉」。
在整個佛教的思想與圖像世界裡,觀自在/觀世音是部派與地域的重要共同信仰。就其信仰範圍而言,觀自在不但在南亞的印度、尼泊爾和上座部之斯里蘭卡及古代東南亞占有一席之地,更在大乘佛教的西藏、越南及東亞等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菩薩信仰,可說是佛教文化圈裡面,除了佛陀之外,最具指標性的信仰對象。
有關觀自在的信仰,常被提到的問題:為何對其信仰膜拜(cult)會如此的普遍、深入而且全面?其信眾不僅包括販夫走卒,王公貴族,甚至出家僧眾也趨之若鶩、競相供養。觀自在所憑恃之身分為何,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來聞聲救苦,解救眾生?還有,觀自在是男是女,菩薩是神嗎?這些問題在這次演講中都有進一步介紹,有助於了解觀自在身分的重要線索與發展。
學生在課程中關注講師所講的內容,不時於聆聽中以點頭表示理解和認同,並勤於將所聽所聞紀錄於文字上,於講者講述告一段落後,不少學生勇於提出自己的疑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層面,與講者做更深一層的互動。
於此次演講過程中,學生在課前都做足相關課前準備,紛紛表示自己在演講過程中獲益很多,希望更進一步能做更深入的切磋和學習。
「未生冤已成—當為政治與宗教隱喻之阿闍世」
第二場講座「從阿闍世到觀自在:印度宗教社會思想史的一些探索」開講,講題為「未生冤已成—當為政治與宗教隱喻之阿闍世」。黃柏棋老師介紹阿育王之前古代印度最有權勢的國王阿闍世,及其在早期印度文化史上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包括於同時代佛陀之間的互動。
黃柏棋老師先從初期印度政治體制蛻變來探討摩揭陀國之興起,接著再探究婆羅門跟沙門文本皆出現阿闍世的意涵,再來更進一步檢視社會關係之改變如何促成沙門與國王的結合,展示佛陀時代宗教倫理思潮,最後以經文及佛音對阿闍世王弒父後心理創傷之批註,當為佛陀對此一事件所加評論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