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_慈濟大學與科學史沙龍合辦講座 廣闊師生科學視野!


慈濟大學每年都會與科學史沙龍合作,希望帶給慈大師生更廣闊的科學視野,今年邀請海洋生物博物館生物訊養組獸醫師李宗賢和台灣大學生命系助理教授蔡政修蒞校演講,兩位講師以”生物保育”為主題,分別講述海龜保育及古生物學化石研究的保育。

李宗賢獸醫師表示全世界有七種海龜,但在台灣就可以看到五種,這五種品種的都被列管為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內,最容易被忽略對海龜的傷害,便是光害,晚上海天邊的店家總是燈火通明,使得母龜不敢上岸產卵,剛孵出的小海龜也可能會受光影響迷失方向。現在台灣本島已經幾乎看不到母龜產卵,只有在澎湖望安、蘭嶼、小琉球某些尚未被開發的海灘才有讓母龜產卵的空間。
除了生育地被破壞,海龜受魚網纏繞,被觀光漁船撞傷,也都是人為對海龜造成的傷害,李宗賢表示近三年的通報數逐漸增加,也顯示民眾拯救海龜的意識提升。李宗賢提醒拯救海龜有一定的流程,當民眾遇到海龜需要救援時記得撥打118專線,海巡署接到通知便會到場作第一步的處理,如果受傷嚴重便會後送到海生館收容中心,有一套完整措施。
蔡政修老師以鯨豚化石研究為主,他表示鯨魚現生有15至17種,如果去觀測鯨魚化石,便可以看見它演變的過程,或許就會發現有超過一百個種類,這也是吸引他研究化石的地方。蔡老師也提到觀測古生物的演變,會影響到我們對於世界觀、歷史觀的形塑,研究古生物就是談生物的歷史,想要理解生命的演變歷史,就必須挖掘這些化石。
研究化石要如何談到復育物種呢?蔡政修說復育物種的第一步便是找到生物反演後代的據點,如果再尋找化石過程中發現鯨魚小孩的個體,就可以推測生育地在哪裡,一旦有了這些歷史紀錄,便可以為未來的保育方向奠定基礎,現在的蔡政修便致力於找尋台灣多樣性,希望給予讓台灣生物保育措施更多幫助。
聽完演講,公衛二年級簡同學表示,在課堂上普通生物學就已經講到海龜等相關知識,海龜的復育在網路上也可以有相關訊息,這次演講則更加深他對海龜保育的觀念,蔡老師的化石研究則是讓他大開眼界,原來研究化石也可以達到復育效果,開啟他另一種對保育的思維。